東海之濱,北侖港畔,一個總裝機500萬千瓦、年發電量相當于三峽電站三分之一的大電廠,正依托深水良港匯聚的煤炭資源優勢,為浙江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電力。
這就是北侖電廠。在海邊原電廠棄渣場位置,矗立著兩臺嶄新的百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。正是憑借著這兩臺節能環保的超超臨界火電機組,北侖電廠榮膺國內******的火電廠桂冠,同時也是******的綠色環保火電廠。
這一切變化,源于3年前動工的北侖電廠三期工程。
環保又節能增產不增污
電力是浙江經濟發展急需的能源,依托良好的港口資源發展大型港口火電廠,是現實條件下解決浙江電力供應問題的根本之策。然而,燃煤火電廠高污染、高排放、高能耗,一直為人詬病。
“規劃設計北侖電廠三期工程時,我們最擔心的是環境可承受能力。”北侖區環保局局長湯黎明說,“就排放總量指標而言,必須做到增產不增污。”
對此,負責工程實施的國電北侖公司總經理韓大衛介紹說:“北侖電廠規劃三期工程時,先投入巨資對一二期工程進行改造,進一步脫硫減排,節約出來的環保指標用于三期工程,從而做到增產不增污。”
三期工程的環保投入創下新高,占總投資12.81%的資金用于環保設施建設,傾力打造綠色環保電廠。
三期工程選用了高效節能的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,這種機組比原先的6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,每千瓦時電耗煤下降30多克,按照1年兩臺機組發100億度電計算,每年可以節省30多萬噸電煤。
三期工程兩臺100萬千瓦機組安裝兩套技術成熟的石灰石―石膏濕法煙氣脫硫裝置,脫硫吸收塔采用4層設計,讓含硫煙氣在吸收塔里過濾得更充分,脫硫效果更顯著。據測算,這一脫硫裝置可以將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90%以上,遠遠低于國家相關標準及國內同類機組排放水平。
脫硫脫硝同步,開創百萬千瓦機組先河。三期工程還投入1億多元,在脫硫的同時,同步實施脫硝(氮氧化物),使北侖電廠成為我國火力行業節能減排的領跑者。
北侖電廠每天要耗費上萬噸煤,碼頭畔巨大的露天煤場是必需的配套設施。在多風的海邊,如何減少露天煤堆場的粉塵污染,成了北侖電廠綠色環保的新課題。為此,在三期工程中,北侖電廠耗資2000多萬元,為煤場安裝擋風抑塵網。它長約1077米、高14米,不僅能降低風速,抑制起塵,還能利用抑塵網上的多孔板達到減風、穩流的效果,綜合抑塵效果明顯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。在北侖三期的第二臺機組――7號機組168小時連續滿負荷試運行期間,取得了脫硫率95.5%、脫硝效率72.6%、電除塵效率99.81%的佳績,各項污染物排放指標遠遠低于國家標準。全廠7臺機組的二氧化硫、煙塵等污染物排放量比一二期5臺機組的排放量有大幅度下降,北侖電廠實現了增容減排、科學發展的總體目標。
用最少投入建最優工程
“這種規模的火力發電項目,從規劃設計到建成投產一般需要5年時間,而三期工程僅用了3年時間。”三期工程生產管理部主任章建葉自豪地告訴筆者,“不僅如此,我們用最少的投入建最優的工程,更是三期工程的一大亮點,創新理念貫穿了工程的始終。”
早在工程籌建之初,北侖電廠三期的投資方、建設者就達成共識,要充分利用工程管理人員生產經驗豐富這一優勢,主動參與工程設計,真正把三期工程設計好、規劃好,做到既控制造價,又能合理配置設備和系統,使得機組投運以后能發揮較好的經濟效益。
三期工程是在海邊灘涂的原渣場上建造的,豆腐般的軟土淤泥層厚達30多米,要在這里建百萬千瓦級火電機組這樣的大型工程,樁基處理十分重要。原先設計全部采用鋼管樁,效果好,但造價高昂。
為此,“北電人”對工程的樁基設計進行優化,汽機房、集控樓等承重相對較輕的主要建筑物,由原鋼管樁調整為預應力高強混凝土樁,減少了鋼管樁用量。同時,聯合鍋爐廠家,對鍋爐設計的荷載進行平衡優化,并優化鍋爐下面的樁位設計,又減少了500根鋼管樁。樁基設計優化節約資金3000多萬元。
合適的才是最優的。在海邊煤場的地基處理中,“北電人”放棄了省時但造價高的真空堆載聯合預壓加固處理方案,利用電廠3年的建設周期和工程地基開挖產生的廢土,改為直接采用廢土堆載方法處理煤場地基,節省費用500萬元。
像這樣優化創新的例子還有很多:護廠的海堤,由新建改為在老堤基礎上加固、加寬、加高,在確保防洪效果的同時,既節約投資1000多萬元,更是節約了數十畝寶貴的土地;汽機房建設中,通過優化房內配置的吊車設備,汽機房的高度被降低近1.5米;通過優化工藝配置,集控樓的長度也被縮短6.5米,做到了省地又省錢……
正是通過61個大項、數百個小項的創新優化成果,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,“北電人”用最少的投入,建起了這個國內目前******的“綠色電廠”,總投資比國家核準的84.2億元概算節約了5億元,建設時間縮短了2年。